富邦速配
(张冬梅校长)
项目式学习(Project-Based Learning,PBL)本质是将学习嵌入真实情境,通过实践、反思、协作,使学生成为知识的“生产者”而非“消费者”。这一模式回应了教育从工业时代向数字时代转型的需求——社会需要的不再是记忆知识的“工具人”,而是具备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、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。
因此,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更加开放、动态、关联现实的育人系统,不仅是教学手段的创新,更是教育哲学从“标准化”向“个性化”和“社会化”的跃迁。项目式学习在育人模式重构上可归纳为以下七个维度:
1
教育价值与目标重构
从知识技能传授到核心素养培育
项目式学习是实现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育人目标,特别是“创新特质”目标培育的重要途径,它以素养为导向,突破传统三维目标割裂状态,在项目实践中实现知识建构、方法习得与价值观养成的有机统一。
2
学习主体进化
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
项目式学习以问题驱动为重要特征,学生角色从传统的“回答已知问题”转向“发现和定义问题”,接受开放式问题的非线性探索过程,而不是追求标准答案,开辟个性化学习路径,学生角色从“知识容器”转变为问题解决者和知识生产者。
3
知识体系重组
从学科割裂到跨界整合
首先是知识观的转变,从“存储”到“应用”,知识不再被视为静态内容库,而是动态工具箱。学生在真实问题中选择、整合、迭代知识,将知识学习嵌入真实项目任务中,再通过行动验证和修正认知,形成“实践→反思→知识内化→再实践”的迭代循环。
再有,知识习得从“知识点覆盖”转向大概念理解,从“学科导向”到“问题导向”,知识不再按学科边界切割,而是围绕项目需求跨学科整合,使学习从“知道什么”转向“能用知识做什么”,培养“发现问题-拆解逻辑-系统解决”的高阶思维链条,推动学科壁垒消解与育人范式升级。
4
教学范式转型
从单向灌输到问题驱动
项目式学习的教与学是思创共生的过程,回应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性的终极追问——当机器擅长“正确思考”,人类必须进化为“创造性思考者”。这种共生关系重塑了教学的本质,将学生培养为“理性与灵感兼具的问题改写者”,激活“质疑假设-动态验证-协同优化”的创新循环,实现知识习得与素养生成的螺旋共生,提高他们对生活、学习和工作的热情和参与度。
5
教师角色重塑
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引导者
教师在项目中需要做出从“教”到“学”的权力让渡,从“关注结果”到“看见生长”,从“管控纪律”到“激发共创”,从“总结知识”到“催化元认知”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“水龙头”,而是点燃学生探究热情的“火种”、支持深度学习发生的“脚手架”。这种角色的本质,是从“教学生知识”到“陪学生成长”的教育哲学转型。
6
评价体系革新
从分数导向到素养导向
创新特质是学校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,为了培养具备创新特质的人大附小少年,我们对小学阶段创新关键素养做了具体维度划分,包括:有志向,真热爱,敢突破,能坚持,会合作,善思考,爱实践。
这些素养与项目式学习的评价维度是高度契合的,如评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、责任担当、同理心、真实问题解决、有效沟通等,需要从单一量化转向过程增值,将隐性能力转化为显性成果,实现能力的可视化。
7
育人生态重建
从封闭课堂走向社会链接
项目式学习的展开需构建\"学校-家庭-社会\"协同机制,拓展教育场域,重构育人生态。我们知道,学校中的虚拟情境无法替代真实世界的复杂性,需要家庭资源激活和社会资源注入,形成立体资源网络。学校从封闭系统管理者变为资源协调中枢,成为“教育路由器”,家庭空间延伸为“项目实验室”,社会空间转型为“学习生态圈”,真正实现“教育即生活”的理想形态。这种育人生态不是物理空间的简单叠加,而是通过数字技术、制度创新和文化认同编织的有机生命网络,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。
举个例子,信息技术学科“自动控制温室大棚”项目,在总主题下设计了四个微项目,包括智能温室设计、自动浇灌系统、温度控制系统和透光遮阳系统。老师让学生运用“过程与控制模块”相关知识,结合科学、数学、劳动技能,设计模拟、编程实现“温室大棚”生态环境系统。这个项目不仅在课堂上学习探索,还真实地运用到学校的七彩小菜地中,实现从课堂情境模拟向社会实际应用的转换,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产品在真实世界中产生的作用与影响。
现实基地场景——
这个项目在育人生态重建方面具有显著价值,打破学科壁垒与课堂边界,以真实问题为纽带,构建了“技术学习-实践验证-社会服务”的育人生态闭环,在社会链接上有三点体现:
一是真实情境驱动社会参与。项目通过四个微项目串联科学、数学与劳动学科知识,并实际应用于学校“七彩小菜地”,实现了课堂与社会的有机链接。学生从模拟设计走向真实环境调控,其成果直接影响农作物生长环境,这种“学以致用”的模式让学生直观感受技术的社会价值。
二是跨学科融合促进创新思维发展。项目整合传感器技术、编程控制与农业知识,推动学生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,体现多学科交叉实践,符合现代农业智能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。
三是技术赋能劳动教育新形态。学生通过编程实现环境自动调控,将传统劳动技能升级为“智慧劳动”,直观展现技术对生产效率的提升,强化学生对“科技改变生活”的认知,重塑劳动教育内涵。
项目式学习对育人方式的撬动效应,本质上是教育哲学观的重构:从“教什么”到“怎么学”的范式转换,从“知识容器”到“完整育人”的目标跃迁,通过项目载体实现知识建构、能力发展与价值引领的立体化整合,回应新时代对创新型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诉求。
这种变革,最终指向教育系统的适应性升级——通过项目式学习这一杠杆,推动学校在课程设计、师资培养、资源整合、评价创新等环节形成协同进化,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素养的新型人才提供系统性支撑。
编辑|京教君
来源|海教思维
微信又改版啦
为了让「京城教育圈」出现在您的时间线
星标一下★为了更好的我们
欢迎 | 扫码加入
京教圈学习交流群
走之前记得点个“心心”哟
阳美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